深圳商报•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
学习诗词创作的过程中通常有哪些难点?
我们要如何理解和鉴赏诗歌?
《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课》一书是为中文系本科生编写的教材,详述近体诗、词的格律,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诗词的创作。本书重在从学生创作的难点出发,解决写作实践中常碰到的问题,如简单、牢固地掌握平仄规则,入声字的辨别,如何从模仿入手进行创作,典故的使用,对仗的写作,词调、韵部的选择等。除技术上的介绍,本书行文亦有相当篇幅着眼于诗词之鉴赏,强调诗词的音乐性,结合格律及创作实践,要求学生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去深刻体会古典诗词之美。

本书作者韦盛年是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(诗歌文献方向)博士,现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中文系教师,教授《古代汉语》《诗词格律与写作》等课程。
“尽管一般大学的中文系本科生学习过古代文学史,日常阅读也较其他专业学生深入,对古典诗词有相当的了解,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仍有欠缺。这种欠缺,主要体现在他们虽然能够比普通读者更专业地感受到诗词之美,但却未必能够确切表达出来美在哪里、哪些语词体现出什么美。也就是说,他们还要能够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觉得美,自己觉得好的原因是什么。不但要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这一点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。”韦盛年指出,在文艺鉴赏中,解释诗词之美本来就是一个千古难题,其困难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入门者到深谙此道者身上。
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,韦盛年认为几个方面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素养。其一,全面熟知古诗词的历史及发展。其二,熟读、背诵古诗词名篇。其三,熟练掌握诗词格律。其四,学会创作古典诗词,学会从创作者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强调从创作者的角度去体会和感受诗词的意蕴。韦盛年提出了一种“词语替换法”,即通过替换诗词中的某些词语,体会原作的精妙之处。这种方法不仅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词的意蕴,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。例如,书中通过分析欧阳修的《蝶恋花》,展示了如何通过替换词语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。这种鉴赏方式不仅适合课堂教学,也能为普通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。
韦盛年认为,打破对诗词创作的神秘感是非常重要的。“由于古典诗歌的日常写作确实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,也由于各种古代诗歌创作传奇故事的流传,如王勃挥笔而就《滕王阁序》、李白斗酒诗百篇等,对普通人来说,如果身边缺少学习古典诗歌的资源,从未接触会写古诗的人,古典诗歌创作多少是带着一层神秘感的。而今日诗坛操觚者因为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阶段,多少忘记了当初进入的艰难,这种无意造成的巨大的信息鸿沟,让诗歌写作的最简单的入门功夫被忽略了。”韦盛年说,他读至博士研究生时才接触到古典诗歌创作,拜读诗人陈永正的诗作,惊叹不已:原来现代人也可以写出不亚于古代大诗人的诗作啊!而个体之命运与时代之氛围、独立之精神与理想之人格,亦浸染其中而感发人心。“古典诗歌精神仍在,古典诗歌在当代亦有传承者。”
为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,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《平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》《诗词训练方法与题目》《诗词格律与写作课背诵篇目》《古典诗词研习书目推荐》等实用内容。这些内容不仅适合课堂教学使用,也能为自学读者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。
举报/反馈